发布日期:2024-09-26 21:39 点击次数:171
最近很多地方遭遇高温,引起出汗的时机比较多,大部分人冒汗是生理自我保护和代谢正常反应,但有的人是异常出汗,表现为汗多止不住,汗流不停,汗流得很多,不想出汗也冒汗,给生活、工作、社交带来大量困扰。
动不动汗多、汗不停,排除劳动、运动、情绪激动以及高温闷热、饮食辛辣等原因,可认为是“多汗症”。多汗症临床表现集中在:头颈部经常汗津津的、前胸后背湿漉漉的、腋下腹下黏乎乎的、手心脚心潮乎乎的,出汗量比正常人要多,核心是非个人意愿流汗。
不少人因长期多汗、潮湿,皮肤泛白、皱缩和开裂,容易引起皮炎、疹斑,而且经常伴有汗臭味、油腻感,衣服因为经常汗湿,容易感冒,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。
现代医学认为多汗症主要是内分泌紊乱——如甲亢、血糖异常等,神经系统疾病——如自主神经紊乱,肿瘤或感染——如血液病、结核、心内膜炎等,或服用药物、处于更年期等问题诱发,治疗方式多见于用激素药物、喷止汗剂、施行交感神经点断手术等。
有的患者求助于中医药。中医治疗汗证是传统优势项目,针对头颈多汗的“蒸笼头”、手足多汗的“手汗症”、足底多汗的“脚汗症”、腋下多汗的“狐臭病”等等,都有独到的辨证心得,有大量有效的医案和药方。
但一些中医在辨证多汗症时,想“抄近路”,用“短平快”的方式治疗,通俗理解就是:辨病施治,从某一个局部去考虑用药,头汗治头脚汗治脚,或者想用某个药方“通吃”,没有站在全局角度,导致有的多汗症受控了,但有的久治不愈,而且还因为常用清热药、温燥药带来新的问题。
中医认为,多汗就是白天自汗+夜间盗汗,两种都是病态的汗证。多汗症可遗传,先天不足引起;也可因消渴、肺热、湿阻、肠结、偏枯、闹心等后天原因引起。
只要涉及汗证,一定离不开“阳加于阴为汗”这个总论,一定离不开“汗为心之液”、“汗为气余”等分论,一定有湿热体质、气虚体质、阴虚体质等路径。这些诊断的“总源头”,是“六经辨证”。
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石、核心和重点,没搞懂六经如何辨证、如何传变的中医,不是好中医。由六经辨证去破拆、剖析汗证,实施治疗,才抓住中医精髓,牵住多汗症“牛鼻子”。
六经辨证出自《伤寒论》,核心是思考人体运转,帮助人体排病,体现辨证论治思想。按病症发生的位置分,有表、里、半表半里三个层面,每个层面均有阴阳,所以:
表证之阳病——太阳病,表证之阴病——少阴病;
里证之阳病——阳明病,里证之阴病——太阴病;
半表半里之阳病——少阳病,半表半里之阴病——厥阴病。
治疗的原则有3个:
1、表证从表面解,用汗法,现在不少中医都是从表证入手对付自汗、盗汗等问题,辨证用药,有的患者治好了,有的不见效,主要原因是漏掉了下面的两个办法。
2、里证从里面解,用吐法或下法,下法比较多见,泻下逐下,汗证病因从肠道解决。
3、半表半里证从三焦解,以脾胃为重点,汗证病因从小便解决。
每个证的治疗原则,还要考虑虚实因素,“实”是痰滞、血瘀、便秘等结结实实堵住的,“虚”则刚好相反。
而且不要忘了,汗为人体津液,津液在全身是流动的,治疗要考虑滋阴、扶阳、补虚、建中、清热、泻热等办法。
总的要求是:多汗要么救津液,要么泻津液,要么治虚实,把多汗症作乱的津液基础治住了,多汗症就受控了。
不少人认为,六经辨证论治多汗症,主要是太阳病、阳明病两种,其实不全面。除了这两部分之外,少阴、太阴、少阳和厥阴都会引起多汗的病态,简要列出如下:
1、太阳证引起多汗,外感风寒,发热、怕冷、脉缓脉浮,汗出不止,用桂枝汤,视情加麻黄根、浮小麦等药材。
2、少阴证引起多汗,怕冷、不发热、汗多不止,用桂枝加附子汤,或用玉屏风散+桂枝人参汤,视情加芍药、浮小麦、五味子等。
3、阳明病里的风热、温病、阴虚引起的多汗,是最常见的,热邪炽盛,可用白虎汤、麻杏石甘汤、知柏地黄丸、牛黄清胃丸、桑菊饮、银翘散等。
4、太阴病当中的卫表不固、阳虚引起的多汗,是全身虚寒的状态,用四逆汤、玉屏风散、理中汤等加减化裁。
5、少阳病引起的多汗,是气郁日久化热迫使汗液外泄,伴有小便黄赤、溃疡炎症、肝火旺盛等问题,可用柴胡桂枝汤、加味逍遥丸等调理。
6、厥阴病引起的多汗,是阳气亏虚,阳不制阴,引起气机郁滞,虚寒症状明显,以心、肺、脾、肾阳虚多见,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,视情加山茱萸、白芍等。
总之,多汗症的辨析,至少有6种证型,从六经辨证入手,是比较全面的,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症状夹杂在一起在线配资开户线上,需要中医临床认证辨证,把握主证,用对药方,病情治疗能较快见效。